历时半个月运行稳定,化产一车间1#管式炉技术升级项目,以持续高产的成绩宣告正式投运。回想起试运行时的点点滴滴,一切辛苦都值得。
8月29日,化产一车间1#管式炉技术升级工作已全部完成。经过多次管道打压、空试和点火试验,新管式炉所有油管道和蒸汽管道气密性良好,所有仪表工作正常,自动运行模块均能稳定工作,符合点火试运行的各项条件。
此前,化产一车间长期运行的2#管式炉,经过多次改良,加装了粗苯排渣废气焚烧系统和自主送风优化燃烧系统,取得了不小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距离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8月30日,雨后初晴,上午8点30分,副主任潘晓雄组织现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投运方案的简单介绍和现场安全布置,并宣布投运工作正式开始。
在抽取盲板现场,对讲机中不时传出大班长魏军峰的声音。“李军,你要注意,现场共有7块盲板,其中富油进口、出口和蒸汽出口为DN125盲板、富油管道蒸汽吹扫管道为DN25盲板…,拆盲板时,动作要慢,坚决避免洗油溢出或蒸汽烫伤人等事故的发生;还有就是抽完盲板后,紧固法兰时,必须更换使用全新的金属缠绕垫、新螺丝,每一颗螺丝都必须紧固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中午11时,在任亮等三名钳工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盲板全部抽出,对应的法兰都完成紧固。“报告总指挥,报告总指挥,油管道出口温度上升,洗油顺利通过。蒸汽出口管道也能清楚听见蒸汽流动的声音”。负责现场倒换工作的许煜喆兴奋的向指挥部汇报。
下午14时,员工赵自立配合厂家操作管式炉点火,由于事前准备充分,大家对点火各项操作流程都烂熟于心,整个过程十分顺利,一次操作就宣布点火成功。
成功点火仅是投运的第一步,一台全新的设备要完全融入到整个操作系统当中,还需要漫长调试工作要做。经过数小时的调整,粗苯生产系统逐渐的趋于稳定,富油温度由最初90多度,一点一点升到160度,富油循环量也提升至64方/时,各项指标均符合工艺标准。
这时所有在场工作人员终于能长长舒一口气,看看时间已是深夜23点钟,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没有一个人喊一声苦叫一声累。
次日夜班,就实现生产优质粗苯6.4吨,白班产量更是稳步提升至7吨,高于之前同期水平。此次技术改造的成功,实现了煤气的高效燃烧,燃烧废气余热回收、操作过程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等优点,践行了公司节能降耗的理念。(化产一车间: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