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于我而言,是一段深陷阴霾、不见曙光的时光。每日清晨睁眼,焦虑便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将我彻底淹没;待到夜幕降临,疲惫与愤怒又会交织成无形的网,将我拖拽进情绪的泥潭。不止一次,我因情绪激动而感到肝肺灼痛,连呼吸都带着难以言说的涩味。直至那场家长会,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我情绪崩溃、痛哭不止,也正是这场痛哭,让我终于在混乱的思绪中,看清了自己与孩子之间存在的根本问题。
那段时间,女儿的每一个举动都像一根细密的刺,扎得我心神不宁。清晨,我反复催促她起床,她却总赖在被窝里磨磨蹭蹭;好不容易起身,在卫生间里又要耗费半个多小时;坐在餐桌前,她对着早餐挑挑拣拣,一口饭含在嘴里许久不咽。我急得在一旁直跺脚,她却依旧慢得如同爬行的蜗牛。中午放学回家的场景更令人头疼:电视遥控器被她牢牢攥在手中,任凭我如何催促写作业,她都纹丝不动。更糟糕的是,她还总与弟弟吵得不可开交,无论是玩具、零食,甚至是一句无心的话语,都能成为姐弟俩争吵的导火索,家里的氛围每天都像一个乱糟糟的战场,充满了吵闹与不安。到了晚上,写作业的“拉锯战”更是让我濒临崩溃 —— 由于中午未完成作业,女儿常常要拖到晚上十点仍在赶工,我忍不住一遍遍地念叨、指责,最终往往是两人都带着满肚子的闷气上床休息,亲子间的隔阂也在这样的日常中愈发深厚。
我曾以为,陪女儿跑步能成为改变这一切的开端。当她主动跟我说想跑步时,我心里满是期待,认为这是培养她毅力与专注力的好机会。从那以后,我每天早起陪她出门锻炼。起初,我的体能并不好,连300米都跑不完,常常气喘吁吁地扶着路边的树歇脚,但为了给女儿做好榜样,我从未放弃,一点点坚持,后来逐渐能轻松跑完1000米。可女儿的表现却与我的期望相去甚远:她总是在原地转圈,要么慢悠悠地走路,要么停下来盯着路边的小草发呆,丝毫没有“要跑个结果、跑个成绩”的劲头。我看着她散漫的样子,心中的火气又忍不住往上冒,忍不住指责她“没毅力”“不认真”,却从未留意到她听到这些话时,悄悄垂下的眼眸里藏着的失落与委屈,更未曾想过,我的急功近利正在一点点消磨她对跑步的兴趣。
那些日子里,我无数次在深夜失眠,躺在床上翻看着女儿小时候的照片。照片里的她,漂亮可爱,会甜甜地喊“妈妈”,还会主动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那样乖巧懂事。可如今的女儿,却在我眼中变成了“不可理喻、毫无生气”的孩子。家长会那天,我攥着提前准备好的“控诉清单”,一见到老师就控制不住情绪,语无伦次地诉说着女儿的种种“问题”,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不停往下掉,满心都是委屈与愤怒。然而,老师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我,更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一直以来自以为是的 “为孩子好”的执念。
“从你的描述里,我看到的不是孩子的叛逆,而是你对她的持续打压和否定,事实上,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里。” 老师的声音温和却坚定,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戳中我的内心。我瞬间愣住了,满心困惑:怎么会是这样?我明明是为了她好,是希望她能改正缺点、变得更优秀啊。 老师仿佛看穿了我的疑惑,接着耐心地分析:“你仔细回想一下,从早上孩子睁眼开始,你嫌她吃饭慢、挑食,就不停地在她耳边念叨;中午她想看会儿电视放松,你又在旁边指责她不写作业;晚上写作业时,你还反复念叨‘中午不写作业才导致现在这么晚’。孩子的一天里,充斥着你的否定与批评,几乎没有一句肯定的话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哪能不犯错?可家长的频繁否定,会让她慢慢失去自信心,逐渐产生‘我怎么做都不对’的想法,到最后,只能用叛逆的行为来对抗你的指责。其实,跟孩子沟通是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作为家长,你的核心责任是确保孩子吃饱喝足、安全到校,至于其他方面,可以适当放手。比如早上孩子墨迹导致迟到,不必过度焦虑,到了学校,老师会进行管教;中午回家写作业的问题,你可以换一种沟通方式,试着问她‘你中午打算怎么安排时间呀’,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她反而会主动做好规划;至于孩子跟弟弟吵架,兄弟姐妹之间吵吵闹闹本就是正常现象,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吵得不可开交,是因为有大人在中间过度干预,让孩子觉得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其实,他们之间的问题,不妨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老师停顿了片刻,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地问我:“你好好想想,在过去的一天里,你有没有认真表扬过孩子一次?” 我努力在记忆中搜寻,从清晨到深夜,脑海里浮现的全是我的指责、抱怨与催促,居然连一次真诚的表扬都没有。可仔细回想,孩子并非没有做得好的地方:在我孕期,她曾帮我洗了两个月的脚,也曾在被弟弟打哭时抱着弟弟说舍不得还手,只是这些闪光点,都被我对“问题”的关注所忽视。那一刻,强烈的愧疚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竟是如此失败的母亲 —— 我以“爱”的名义,用指责与否定给孩子筑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让她在其中喘不过气,最终只能用叛逆来武装自己。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先搞好亲子关系。跟孩子的关系处好了,其他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就像你陪孩子跑步这件事,本是多么珍贵的亲子时光,可你却把它变成了‘追求结果’的任务,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瞬间恍然大悟,“孩子能每天坚持出门跑步,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与进步。跑步不一定非要追求速度或距离,你们可以在跑步途中走走停停,聊聊她喜欢的动画片,问问她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抓住她感兴趣的话题,多给她一些尊重和理解。对孩子而言,这样的陪伴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走出老师的办公室时,夜空里点缀着点点星光,我却不再像以往那样感到压抑与沉重。原来,不是孩子变了,而是我一直用错了教育方式,用过度的控制与否定,把那个曾经乖巧可爱的她,一步步逼得越来越远。
第二天早上,我依旧陪孩子去跑步。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走在前面不停催促,而是放慢脚步,跟在孩子身边,顺着她的话题聊起她喜欢的事物。令人意外的是,我们一路轻松交流,从起点顺利跑到了终点,这是自我们开始跑步以来,第一次如此轻松愉快地完成全程。
孩子就像一株树苗,你给充足的阳光雨露,给足孩子生长的空间,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一个乖孩子,而是允许他们做自己。往后的日子里,我决心试着放下对“结果”的执念,收起那些习惯性的指责与抱怨,真正静下心来,陪女儿慢慢走、慢慢聊。我想一点点找回曾经丢失的亲子时光,更想通过改变自己,重新“找”回那个自信、快乐,眼里有光的女儿。(富平分公司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