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您现在所在位置:综合管理 > 企业管理
理念树洞(五)用“赚钱”思维去“花钱”
发布时间:2025-08-01    作者:   点击量:2   分享到:


开栏语:在全力奋进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阶段,陕焦公司攻坚克难,刀刃向内积蓄突围力量,以四种经营理念大讨论积厚成势,迸发出新时期陕焦四种精神。在奋进中为自己托举,不断归零、更新、重启、向上,转变思维、提质增效,推动理念从纸面落到地面。为此,公司特开设理念树洞专栏,系统聆听新思想、新思维,我们期待您的发声成为全员创效的路线图,动能提升的参照系,文化升值的论道场,生动呈现出治企思维的升维突破,成本管控的硬核实践以及协同奋进的陕焦方案,让价值认同扎根一线,向下汲取养分,向上积蓄力量。敬请锁定专栏,共赴思维旷野、觉醒当下、不断前行。

用“赚钱”思维去“花钱”讨论发言

黄陵煤化工公司党委书记 总经理 陈兵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传统能源行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焦化行业面临着环保约束趋严、市场竞争加剧、成本压力攀升的多重挑战。过去“节衣缩食”“能省则省”的粗放式支出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会花钱”不是简单压缩成本,而是以“赚钱思维”重新定义支出——将每一笔投入视为战略投资,通过精准、高效的资源配置,实现短期成本可控与长期价值增值的动态平衡。结合企业实践,我从安全环保、系统稳定、队伍建设三个关键维度,探讨“用赚钱思维去花钱”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

安全环保: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底层投资

对于焦化企业而言,安全环保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生存底线与竞争壁垒。过去,我们总将环保投入视为“额外负担”,抱着“能拖则拖、能省则省”的侥幸心理;但在环保政策刚性约束与市场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下,这种短视思维已难以为继。用赚钱思维看环保投入,本质是规避“环境负债”、积累“绿色资产”的战略选择。

以黄陵煤化的实践为例:2019年,我们投入完成焦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同步升级煤场全封闭、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初期财务压力较大,但三年运行数据显示,因环保不达标导致的停产整改次数降为0次,环保投入不是“消耗性支出”,而是通过降低合规风险、提升生产连续性、增强市场溢价能力,最终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益性投资”。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品牌效应,在钢铁、化工等下游客户对供应商环保资质的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企业标签成为市场谈判的重要筹码。据我了解,2023年,某大型钢企将环保评级作为采购招标的硬性门槛,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把环保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本质是用今天的“花钱”为明天的“赚钱”铺路。

系统稳定:用技改投入筑牢“连续生产”的效益根基

焦化生产具有高温高压、连续作业、流程紧密耦合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可能导致全线停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陵煤化工公司通过多年持续攻坚,将年度非计划停车次数从历史最高的20余次,锐减至如今的1-2次。这一变化背后,经过我们细致分析,是用赚钱思维看系统稳定,核心是通过技改投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非计划停机损失,实现“投入—效益”的正向循环。

我们的实践聚焦“两化”方向:

一是智能化。面对炼焦及水汽装置高压变频器频繁故障问题,我们多家交流,综合判定技改为国产品牌并配置旁路切换装置,既确保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又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原变频器运行约每3个月便会出现故障,更换的单个功率单元采购3万元;更新后的变频器单个功率单元采购约5000元,且2024年未发生过故障停机事故。
   二是节能化。2023年黄陵煤化工通过一次性投资建设负压脱苯系统,系统投运后,每小时节约蒸汽1.2t,年可节约蒸汽费用150余万元,降低污水处理费用64.2万余元。此外,在停产后生产运行部通过实地考察各车间氮气用量,将氮气压力由0.4MPa降低至0.1.5MPa,并采用按需供氮模式,每车液氮使用时长从48小时延长至81小时以上最长甚至可达96小时,极大的降低了目前情况下的额氮气消耗。生产运行部通过调整生活水供水结构,使用铭江自来水做为主要生活水源,沮水公司生活水做为补充水源,每个月节约费用约2400元。

这些实践证明:在系统稳定性上的投入,本质是通过降低生产波动风险、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隐性损失”转化为“显性收益”。对于连续生产型企业而言,“稳定”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来源。

三、职工队伍:把“人力成本”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长期杠杆

职工是企业最核心的生产力要素,但部分企业仍将员工培训、技能提升视为“软性支出”,导致操作不规范、应急能力弱、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最终通过事故损失、效率低下、成本浪费等形式“反噬”企业效益。用赚钱思维看队伍建设,关键是将“人力成本”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提升员工能力与归属感,放大投入的杠杆效应。

技能培训。我们建立“三级培训体系”:基础操作培训(新员工)、技能提升培训(班组长)、技术攻关培训(骨干员工),年均投入培训费用数百万元。培训后,员工操作失误率下降,产品因质量波动被扣罚减少;更关键的是,员工自主提出的技术改进提案逐年提升。

薪酬激励。传统“大锅饭”薪酬模式难以激发员工积极性。我们推行“岗位绩效+技能津贴+单项奖励”的薪酬体系:技能等级每提升一级,月津贴增加;员工提出的创新提案经评审后,按制度予以奖励。改革后,2023年员工创新提案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共征集职工“三小一练”成果47个,其中小成果30个、小案例9个、小故事6个、三绝2个,投入产出比达1:10

这些实践表明:对职工队伍的投入,本质是通过提升“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将短期成本转化为长期效益。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一支高技能、高忠诚度的员工队伍,正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活的竞争力”。

当前,我们既要“算清眼前账”,更要“谋好长远局”。只有跳出“为省钱而省钱”的思维定式,以经营视角重新定义支出,才能在绿色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发展浪潮中,构建起“投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这或许就是“用赚钱思维去花钱”的终极意义——不是简单地“花更少”,而是智慧地“花更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