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故乡收秋的时候,当翻开手机看到村里乡亲们在地里收洋芋的情景时,又勾起了我对故乡及故乡亲人们的思念。
在陕北,老乡们把土豆不叫土豆,叫洋芋。据说洋芋最早被发现是在南美,17世纪左右才来到中国,估计因为它是外来品,所以在前面冠一个“洋”字称为“洋芋”,类似于“洋糖”“洋柿子”等舶来品。
故乡黄土高原山地多、黄土厚、光照长、昼夜温差大,虽然沟壑万千、支离破碎、土质疏松,但荒坡陡坎能够种出产量高、个头大、口感好的洋芋,给故乡百姓生活带来了福祉,因此洋芋也成了陕北老乡们重要的食物。
有人说:一个正宗的陕北家庭,厨房主打菜一定是洋芋;一个地道的陕北婆姨,做的最拿手的菜一定是洋芋;一个纯正的陕北人,最爱吃的菜也一定是洋芋。我对这句话非常认同,因为我们家一直以来几乎每天吃饭都离不开洋芋,母亲经常是离开洋芋就不会做饭了,我无论在单位食堂还是家里最爱的也是洋芋,尤其是长时间未回家在外面呆时间长了,每当吃到洋芋时,不仅单纯的满足了我味蕾的需求,更是治愈我对家人、家乡的想念。
陕北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纬度的影响,大地回暖很迟。每年芒种过后,气候才会热起来。这时,在洋芋窖存放了一冬天的洋芋也长出了芽头,长出芽头的洋芋切成块状就可以当做洋芋籽进行种植,将洋芋籽种植在硷畔、沟坡、峁梁上。六七月间的夏季陕北气温很高,同时也是雨水最充沛的季节,洋芋既有温暖的泥土滋养,又有丰沛的雨水滋润,洋芋就很快扯出柔嫩的藤蔓,长出翠绿的叶子,开出白色的花朵……将故乡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覆盖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美景。随着时间的变化,郁郁葱葱的洋芋藤蔓下面就会慢慢的结出果实。随着一年中最温暖、最灿烂的季节过去,白露时节,陕北大地重归萧瑟之时,就到了洋芋的成熟季节。勤劳的乡亲们就开始忙碌的在黄土地上深挖浅翻的刨洋芋。
故乡收秋时节几乎每家都会在地里堆起一大堆洋芋,这是陕北农村秋季典型的丰收场景。乡亲们满怀喜悦,将洋芋装在用柠条编织的筐子内或者麻袋里,装在毛驴车上拉至自家的洋芋窖储存起来。一直要从当年深秋储存至来年初夏,漫长而寒冷的季节里,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上,鲜见绿色,很少蔬菜,洋芋就成了乡亲们的主食。
在陕北农村洋芋不算蔬菜而是主食。勤劳贤惠的陕北婆姨们只要看到窖里有洋芋心里就踏实了,她们会用洋芋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供自己的家人享用,还会变着法为馋嘴的孩子们改善伙食。最常见的就是炒洋芋丝,这是每一个陕北家庭的家常菜肴,也是每一个陕北婆姨必备的厨房基本功。把洋芋用刀切细条状后,可以炒成醋溜洋芋丝、家常洋芋丝等多种口味的美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陕北小吃“洋芋擦擦”,它是心灵手巧的陕北婆姨们发明的一种亦菜亦饭的小吃。“洋芋擦擦”也是每个陕北人最爱的洋芋美食,用擦子将洋芋擦成薄片或细丝,裹上干面粉上锅蒸熟,蒸熟的洋芋擦擦可以凉拌西红柿酱、蒜汁等直接食用,也可以蒸出来之后再放入锅中清炒,炒出来后更加美味。用洋芋和陕北的酸菜、猪肉搭配做出的陕北大烩菜是老乡们用洋芋改善伙食的一道“硬菜”,陕北大烩菜里面洋芋和猪肉在一起香软美味;猪肉的油腻被绵软的洋芋和爽口的酸菜吸收肥而不腻,因为这道菜可口美味,所以陕北人可以说是百吃不厌,因此这道菜也是早些年陕北乡亲们招待客人的必备菜,用这道菜招待客人也可以显示出厚道的陕北人待客诚意。陕北大烩菜即便在物质充沛的今天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而且现在不仅在陕北,已经从陕北一路南下走向铜川、渭南、咸阳、西安等各大城市,受到大家热捧。
即使再美味的食物,天天吃着,时间久了也会让人厌弃,何况是这平凡的再不能平凡的洋芋呢?于是聪慧的陕北人就用平凡的洋芋研发出洋芋粉条。将清洗干净的洋芋捣成碎泥,在清水里反复澄清后取出洋芋淀粉,将洋芋淀粉加明矾揉成团,用自制的饸饹床子压成长条,在开水锅内煮开后,放进冷水中冷却捞出后就成了自制的洋芋粉条,自制的洋芋粉条吃着非常筋道,可以用来做烩菜也可和猪肉做猪肉撬板粉等美食,在吃火锅时洋芋粉条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洋芋不仅可以当做陕北老乡们餐桌上的蔬菜和主食,也可以制作成零食用于给淘气的孩子们解馋。将洋芋切成薄片或者条状,放在油锅里炸熟透,撒些辣椒面、食用盐等简单的调料后孩子们就可当做休闲食品食用,男人们也可用此当做下酒菜。现在商场超市卖的炸薯条、炸薯片等这些休闲食品我认为和儿时母亲给我们用陕北洋芋做的炸薯片一模一样,只不过是在味道和包装上有所改观而已。
“上帝关闭一扇门,一定会另外打开一扇窗。”曾经贫瘠荒凉的陕北黄土高原,物产匮乏,农作物产量普遍偏低,但非常适合种植洋芋,因此洋芋在曾经贫穷饥饿的陕北人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的地位,甚至是对其心怀感恩,加之勤劳聪慧的陕北婆姨又发挥自己的才华,用洋芋创造出许多洋芋美食,形成了以洋芋为主的独特的陕北地域饮食文化,并将陕北饮食文化不断传承弘扬。
如今的陕北,早已不再是上世纪80年代里的那种贫穷状态,洋芋也不再是果腹的必需品。但是陕北人对洋芋的喜爱依然情有独钟,如今陕北人的三餐,仍然是“无一日可以离开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