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您现在所在位置:员工天地 > 文化生活
张艳:常回家看看
发布时间:2023-10-31    作者:   点击量:616   分享到:

周末参加完表弟的婚礼,带着孩子们回娘家溜达了一圈。一进院子,女儿便欢呼雀跃地扑进正在拾玉米的父亲怀里,刚满周岁的儿子则满眼好奇,踉踉跄跄地跑进玉米堆里,拿起一根玉米棒就啃。邻居的奶奶刚好进来看见这一幕,就笑呵呵地问儿子:“小伙子没见过玉米吗,那能吃吗?”这一问,我还愣了一下,心想孩子刚一岁没见过玉米很正常了啊,可是再看看奶奶那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我到嘴边的话噎了回去。

1698905613795222.jpeg

邻居奶奶八十多岁了,一生都以玉米为生,在她的记忆里,玉米就是家人的生计,已经完全融入到他们那代人的骨子里,她的孙子辈们也是从小伴随着玉米长大的,玉米对她而言就跟家里的老伙计一样熟悉,所以对于现在城里孩子不识五谷的现象吃惊是正常反应。我便笑呵呵地给奶奶解释:“孩子从出生就回来过一次,不太能见到玉米。”听我这么说,奶奶连连说:“噢噢……怪不得。”

我家在陕北黄陵县的小山沟里,由于四面环山加上黄土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小麦水稻都不适合种植,于是父辈们就选中了玉米这个最适宜当地气候生长的农作物。每年清明前后播种,霜降前后收割,一年就收种一茬,由于生长周期长,玉米吃起来就格外地香。

上学、工作后,由于很少回家,但每次回家最惦记的还是妈妈早晨熬的那一碗金黄色的玉米珍子稀饭,喝上一口,甜甜的、黏黏的,还有点嚼劲,瞬间就感到精气神十足。中午要是再能来几碗刚出锅滚烫的玉米面搅团,哧溜哧溜边吃边吧唧嘴,嘴边滑溜酸辣劲爽,肚子里滚烫舒爽,那是任何山珍海味都不换的。晚上把中午剩的玉米漏鱼(搅团用特制的漏勺加工的另一种吃法)凉凉地吸溜两碗,这大抵就是回家最大的心愿吧。

小时候现代化农业工具比较少,挖玉米碴、翻地、施肥、除草、砍玉米、拉玉米,种庄稼这一套流程主要靠人力和牲口,整个劳作过程要持续将近9个月,直到秋末冬初那一院子的金黄棒子,任凭我们姐妹三人在里面撒泼打滚,嬉耍玩闹一整天,父母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才能看到持久的笑容。长大外出求学,成家后我们回家的机会就更少了,虽然玉米面、玉米珍父母给我们拿得都有,但任凭怎么做,总是吃不出家里的那个味,更没妈妈做得香。直到这次看到孩子在玉米堆里打滚玩耍,头发花白的父母脸上再次露出那宠溺开心的笑容,我才意识到那么留恋回味的玉米里面有着父母对女儿满满的爱,这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它是刻进骨子流进血液的东西。

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有孩子了,我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由头向父母索取,但唯独忽略了他们老了,需要陪伴和照顾了。他们也有记忆里难忘的东西,但那一定是和我们在一起的美好瞬间。有空就带孩子们回农村老家看看,给父母的晚年生活多留一些美好的记忆。其实他们需要的不多,他们一辈子操劳,最大的欣慰还是儿孙承欢膝下,享受生活的幸福。(化产一车间: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