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虫害苏醒之时。“金豆开花,五谷丰登”,所以,每到这一天,老家就有“二月二,吃豆豆”的习俗。家家户户都本着 “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的愿望炒上点豆豆,寓意人们平安健康,庄家丰收。
在农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有炒豆豆、吃豆豆的风俗习惯。奶奶以前常说,二月二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将五谷杂粮制成“炒豆”庆祝龙王生日,也意味着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以前困难时期,二月二炒的是玉米豆,后来变成了黄豆、米豆和棋子豆等等,一颗颗嘎嘣脆的豆子也算那些清贫岁月里的美食。
记得最早的时候,每到二月二这天,还没等到天亮,大人们就在灶台生火,翻炒玉米豆。先把铁锅烧热,然后倒入提前筛过的沙土,等沙土沸腾出泡,再倒入玉米粒,不停地翻炒,等到玉米粒炸开了花,再用勺子舀到筛箩里,把沙土过滤掉,就可以直接食用了。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每个人书包里都装着母亲炒好的豆豆,兴高采烈地飞奔到学校,和小伙伴们互相分享,整个教室会发出“咯嘣、咯嘣”咬豆豆的声音。
后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一到冬天或者二月二前夕,村里就有人摆摊爆米花。“爆米花喽,谁要吃爆米花!”一声吆喝随着爆米花香随风飘来。听到喊声,孩子们便央求大人们去爆米花,大人们起初都不愿意,但是经不住孩子们的软缠硬磨,取来小盆盛上玉米,再拿上洗干净的化肥袋子,带着孩子去爆米花。
一个带摇把的大肚黑乎乎的密封罐,密封罐上有气压表,罐子连接一个风箱,再外带一盆火、一个铁皮圈和一个布袋子就是全部设备。拉风箱、摇罐子、烧柴火,几乎是一个人包了所有的活。爆米花的时候,把大米或者玉米放进密封罐,加一点糖精,罐子架在火上,拉动风箱,保持火力,然后匀速摇动罐子,一直等到气压表指到某个位置,就表示熟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爆米花师傅把密封罐伸到铁皮圈里,铁皮圈后面还拖着个长长的布袋,然后猛一拉开密封罐, “砰”地一声,地动山摇,金灿灿、香喷喷的爆米花就通过铁皮圈充满了布袋。在那样的年代,一声响亮的“砰”声,给旁边等待爆米花和围观的人带来多大喜悦、欢笑!远比现在开启一瓶香槟时“砰”的一声更让人兴奋不已。散落在布袋外面零零星星的爆米花,孩子们都要挤过去捡起来,顾不得上面的尘土,急不可待地塞进嘴里,舍不得一下子吃了,而是慢慢地咀嚼,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再到后来,当时那群缠着父母要吃爆米花的孩子长大离乡,吃爆米花的人越来越少,爆米花的人也另谋出路,但出于对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开始自己炒棋子豆。首先将面粉,鸡蛋,油,盐,小苏打,酵母,芝麻,茴香混合,加入适量清水,揉成光滑的面团,发至约原来的两倍大;再用擀面杖擀成厚约半厘米的面片后,切成宽约半厘米的长条,然后再切成小面丁;随后将面丁放入铁锅里翻炒。
翻炒棋子豆是个技术活,火不能太大,所以在翻炒的同时,还要时不时用刷子在上面轻轻刷点油,一方面是防止粘锅,另一方面是防止面丁之间粘连;待炒至两面金黄时,关火取出。放凉的棋子豆味道更佳,咬起来又脆又香,让人停不下来。
如今,人们已经不再那样费神炒豆豆了,多数只从市场买来炒好的吃,但吃在嘴里的时候,不管是麻辣的还是五香的,都少了一种味道。少了一种记忆中年少时围着灶台打转的乡情。庆幸的是,这一切美好我们曾经都有,它们将一直伴着我们,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和心里。(党委工作部:张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