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您现在所在位置:员工天地 > 文化生活
我的父亲母亲
发布时间:2013-06-03    作者:   点击量:3436   分享到:

 

我的父亲母亲
 
在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父母在我的央求下来看我工作的环境。从家中坐车过来大概三个小时的时间,周六早上十点多我就接到电话说已经到达县城车站,我去接他们,母亲手里拎着我哥上学背过的双肩包,包里是前一天下午他们从老家镇上买来的压缩饼,大概有十来个的样子,还有些自家地里的蔬菜,她说还准备带一些面粉过来,让我平时做饭的,但要带一些他们自己蒸的馒头,大包小包的,没办法带。
父母看孩子,这些大包小包,零零碎碎的东西,我和哥即便早已习惯,每次也都还是会用惊喜的心情回报父母的好意,彼此都会觉得幸福。二老习惯了节俭,在我这里待着的两天,我们没有打过出租车,他们说公交车就很方便,多走些路就当是锻炼。请他们在外吃饭的时候,为了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让他们享受享受,总是点很多吃的,后来剩了一碗醪糟,我觉得也就三四块钱的事情,无所谓,但父母都执意打包带走。剩下的几顿饭,他们坚持在宿舍做。他们一贯的朴素和节俭让我有些许惭愧。
记得有一位在中国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在谈到教育的时候说,语言没有用,行动才有用。从小父母和我们之间的言语交流很少,他们总是用漫长的时间和行为告诉我们节俭、孝顺、助人为乐等等这些朴素的道理。爷爷在得脑血栓几乎不能行走,言语无常的那几年,父亲每天下午从镇上的学校回家,早上给爷爷打扫个人卫生、穿好衣服,然后再骑车去学校上课,其他季节还好,尤其冬季,老人的大小便失禁,总是不断要换洗床单、衣物,寒风刺骨,在后院的大盆里用井水洗床单,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也因此母亲的脸上都生了冻疮。村里人说爸妈是孝顺老人的模范,爷爷吃的面条也总是要多煮一会儿,用刀切短了再端给他。他们并没有教导我什么,但是我将来也会如此孝顺他们。
母亲做饭一流,人也热情,所以村里的红白喜事,她都会去帮厨,父亲是教师,写的一手好字,所以常常是写礼单的账房先生,我说他俩这是“黄金搭档”,我们家有事,村里人也会热情的来帮忙。我想人情往来、和睦相处大概也就是这样。
这些都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以身作则总是好于一遍一遍的说教。《论语》中说,道不远人。其实最伟大的道理往往就在最朴素的生活当中。(张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