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夏天,刚从兰州石化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雒志鸿,背着行囊走进了正在建设中的黄陵煤化工。那时,炼焦车间的钢架刚立起,电缆沟里还积着泥水,这个22岁的青年望着林海中初具雏形的厂房,心里埋下一个念头:“电气维修要么0分,要么100分,我要做那个让设备放心、让生产安心的电工。”
十五年光阴荏苒,当年的少年已成长为公司电气领域的“技术领头人”。三十余项技改、四十万节约成本、二十余名徒弟……他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在“赓续红色血脉”的道路上,书写下属于新时代陕焦人的奋斗篇章。
硬骨头啃出“安全网”:用创新接续奋斗底色
“老一辈陕焦人靠手抬肩扛建厂房,咱这代人就得靠技术啃硬骨头。”雒志鸿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红色血脉里的“艰苦奋斗”,在新时代就是敢于挑战“疑难杂症”的闯劲。
炼焦车间的捣固机曾是出了名的“老大难”——300多个电气控制点位藏着故障,维修时对着图纸查模块,动辄就要耽误两三个小时。“不能让设备‘卡脖子’!”他带着团队扎在现场半个月,逐一点位测试、编写程序,最终研发出“自动运行监控系统”。当触摸屏上首次清晰显示出点位状态和报警时,操作工们都松了口气:“现在捣固工看时间就能控煤饼质量,维修人员对着报警找故障,效率提了一倍!”这套系统不仅让非计划停车时间缩短70%,更成了生产稳定的“定海神针”。
焦炉地下室的改造更彰显了他的担当。这里是煤气系统的“核心区”,脱硫脱硝风机一旦停机,隐患重重。雒志鸿带着团队在闷热的地下室蹲守28天,将交换机自动运行与烟道闸板联动,创新研发出“远程一键关断系统”。“现在风机出问题,系统自动开闸板、现场预警,中控室一键就能关断煤气,再也不用人冒险跑下去了。”这双曾在零下十四五度的寒夜里呵气取暖的手,如今用技术为安全上了“双保险”。
从推焦车计数限位优化到装煤车防碰撞报警,从拦焦车变频器升级到仓下空气炮自动化改造,三十余项技改让设备运行精度达±1厘米,每年节约备件费30万元。同事们说:“雒师傅的创新,都是从生产痛点里‘长’出来的。”
深夜抢修映初心:用坚守传承责任基因
“扛过去就是路。”这句话刻在雒志鸿的工作手册扉页上,也写在无数个与设备“赛跑”的日夜中。2019年深冬,23点的故障电话划破寂静,推焦车电气系统突然停摆。零下十四五度的寒风里,他戴着薄线手套钻进设备间隙(厚手套会妨碍操作),指尖冻得发紫僵硬,就一次次凑到嘴边呵气,三个小时后故障排除时,他手心的汗已结成冰碴。
2021年暴雨夜,焦炉机侧设备全线跳闸,雷电在头顶“炸裂”。雒志鸿冒雨蹚水冲进配电室,四十分钟就锁定接地故障。恢复供电时,浑身泥水浸透,却只惦记“焦炉加热不能停”。
十五年间,他记不清多少次迎着朝霞回家、踏着夜色出门。生产现场的每根电缆、每个螺丝、每台保护装置,都浸透着他的汗水——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正是老一辈陕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延续。
实训室里育新人:让匠心成为“传家宝”
“红色血脉不是挂在墙上的,得一代代干出来、传下去。”作为一名工匠,雒志鸿把培养新人当成“接力赛”。2024年7月组建工作室后,他把白色墙壁贴满技改图纸和故障口诀,定期组织技术研讨会,带着年轻人啃下9项攻关项目。
在电工实训室里,总能看到他手把手教学的身影:从《PLC原理》的理论讲解到废旧接触器的拆修实操;从典型故障“单点培训”到月度技能考核。“雒师傅从不直接给答案,总让我们自己琢磨。”青年电工小薛说,正是这样的严苛,让15名徒弟成长为技术骨干,其中还有2人在“陕焦杯”竞赛中获奖。
他自己更是个“学霸”——办公桌上堆着翻卷边的《电力电子技术》,空白处写满参数对比;修旧利废400余件,省下近40万元。这份勤学笃行,让他接连斩获“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等荣誉。领奖时他说:“技精于专,做于细;业成于勤,守于挚。这是老辈教我的,我也得传给年轻人。”
他的故事里,有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影子,有新时代“创新突破”的担当,更有“传帮带”的温暖——这正是“赓续红色血脉,讲述陕焦故事”最生动的注脚。正如他常说的:“咱把活儿干好,就是对老一辈最好的告慰,对企业最深的担当。”(富平分公司:白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