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怀着对数字化转型的深切思考与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陕焦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启航未来”研修班全体成员走进全球领先的海康威视总部,展开了一场以“AI赋能谋转型”为主题的深度研学之旅。此行聚焦焦化行业降本增效、安全环保与管理升级的核心课题,深入海康威视的技术腹地与创新前沿。
这不仅仅是一次学习,更是陕焦踏上“启航未来”新征程,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奋力书写传统焦化企业向“智慧工厂”跨越崭新篇章的序曲。让我们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将AI的种子深耕于焦炉旁、煤场中,在数智化转型的赛道上加速奔跑,让智慧之花在陕焦绚丽绽放!
第一组心得体会
参访海康威视后,“见远,行更远”这六个字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这不仅是一句品牌口号,更是一种将战略远见转化为执行力的方法论体系。作为传统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我深刻体会到,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唯有看得远、走得稳,才能在AI转型浪潮中把握先机。
海康威视早在2006年就布局AI算法团队,这种超前十年的技术预判,正是“心镜光明”的最好诠释。反观传统行业,我们往往陷入“产-供-销”的短期循环,缺乏系统性对市场的判断。海康威视的成功则体现在“一线决策下沉”的高效管理机制。他们赋予基层团队更大的自主权,确保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海康威视从传统安防向智能物联网转型,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场景化能力——不是盲目追求技术,而是聚焦行业痛点,用AI、大数据等提升产品竞争力。
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尤为关键,海康“创新业务跟投”模式,让员工从执行者变为创业者,允许一线团队在工艺优化中合理容错。这种激励不是简单的物质奖励,而是对创新勇气的制度性保障。海康威视在管理机制灵活性及数字化应用上的成功经验,强调了海康威视结合民营运行机制与国企背景,实现高效决策与激励政策的创新模式。同时,指出其在企业内部数字化管理,如财务流程自动化、供销链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现有系统如OA增加报销模块和数据共享功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运营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如团队合作、拥抱变化等价值观对员工成长的促进作用。
海康威视用二十年证明,真正的远见,必须能分解为车间里的一个个改进动作。站在陕焦转型的关键时点,坚持以“技术预判+人才激活”双轮驱动,把 见远 的战略雄心,转化为“行远”的扎实脚步。让传统焦化企业焕发新的生机,见远而行远,方能在产业变革中赢得未来。(刘鹏)
第二组心得体会
此次海康威视之行,对我这位上任仅4个月、正寻求浩海公司变革方向的负责人而言,是一次极具启发的学习之旅,深化了我对煤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认知。
深刻洞察:技术赋能新场景
海康威视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创新理念,特别是其“智能物联、场景赋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令人印象深刻。其针对陕焦化工的合作展望PPT更提供了直接参考。陕焦以煤焦化为根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向新能源延伸,其发展战略与海康提出的深入生产场景、共创“新场景、新应用”高度契合。在激烈竞争中,探索智能化新场景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海康在智能物联、AI、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可深度融入煤化工生产全流程(如流程优化、设备监测、质量管控),驱动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品质稳定。
解决痛点:聚焦安全与效率
智能巡检替代人工:目前设备巡检依赖人工,效率低、覆盖难。海康“多维物联巡检”构建的“少人化智能巡检”模式,利用图像识别、数据分析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提前预警隐患,能显著提升可靠性、减少停机、降低成本。
筑牢安全环保防线:公司上半年面临安全环保挑战(隐患排查不足、事故多发、意识待提高)以及设备老化、预防性维护弱、应急能力不足、技术创新乏力等问题。海康的重大危险源检测、实景监测与融合应急调度方案,可助力构建全方位实时监控体系,提升多方协同响应能力,完善安全管理,推动生产智能化与技术创新。
聚焦主业降本增效:海康以光学技术为核心拓展智慧场景的模式值得借鉴。浩海应聚焦核心工艺(炼焦、煤气净化、化产加工),引入智能化技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与质量,降低能耗排放。
行动方向:拥抱转型,务实推进
此行深刻认识到煤化工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紧迫性。返回公司后,我将深化对接:积极与海康威视沟通,探讨技术落地可行性;融合规划:紧密围绕公司2025年下半年重点工作,在生产运行、设备管理、安全环保、项目管理、供销及企业管理等核心领域,系统规划智能化转型路径;推动落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优先在巡检智能化、安全监控升级、关键工艺优化等方面寻求突破,努力实现浩海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为陕焦化工整体战略贡献力量。(安耀辉)
第三组心得体会
海康威视之行,从海量设备实时联网、无人车间精准作业,到大模型高效代码生成、变革管理委员会推动组织革新,深刻展现了一套“技术-组织-人才”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为陕焦转型提供了宝贵借鉴。
核心启示:体系化转型之道
组织与领导力:创始人挂帅变革管理委员会,凸显“一把手”与敏捷组织对转型的关键驱动。启示陕焦需成立高层牵头的转型专项小组,建立跨部门攻坚机制。
人才与内驱力:万名党员带头、两千人研究院攻坚,形成强大内生动力。陕焦必须培育既懂技术又通工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战略与执行:“BP+SP”战略规划机制确保资源精准匹配业务。陕焦应强化战略与资源的协同落地能力。
AI战略的务实落地
海康大模型在代码生成、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证明AI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陕焦可优先聚焦:生产效率与安全:AI优化焦炉热工参数、煤焦物料智能盘点、煤质快速分析。数据基础先行:借鉴海康智能感知网络,陕焦需搭建贯通生产全流程的感知体系,打通数据采集“神经末梢”,筑牢AI应用根基。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数据贯通与场景穿透
海康实践(如1900+设备联网、无人车间)深刻揭示:数据是核心资产,设备联网汇聚数据,结合智能算法,方能构建“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闭环能力。陕焦必须加快设备数据联网,打破“信息孤岛”,构建生产数据中台,让数据驱动决策。场景为王:转型非技术堆砌,重在解决业务痛点。海康案例(设备智能运维、能源精准调配)印证了技术需穿透具体场景。
紧扣“安全”与“绿色”双核心
海康技术为能源企业核心诉求提供方案:安全层面应用红外监测、智能视频分析于煤气泄漏检测、受限空间作业监控,实现风险实时预警。绿色层面可利用AI优化焦炉热工参数,构建能源梯级利用数据模型,降低能耗,助力“双碳”目标。
转型绝非技术叠加或AI滥用,而是战略、组织、人才、技术的深度协同。陕焦须立足实际,将海康经验转化为具体行动:搭建组织、夯实数据、聚焦场景(尤其安全与能效)、培育人才,以创新驱动转型,用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张长润)
第四组心得体会
海康威视之行,虽未亲临智能工厂,但深度技术互动已为传统煤化工从业者开启新工业世界之门,“科技重构工业逻辑”的震撼直抵核心。现从技术、启示与行动三方面分享:
技术震撼:数据与智能重构工业基石
海康威视以雷达、红外、AI等构建“感知森林”,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其改造力惊人。两点尤为切合焦化痛点:
终结“人工估摸”:传统原料管理依赖皮尺丈量、人工估算,效率低、误差大。海康3D扫描成像雷达(毫米波技术)可360度扫描煤堆,每秒采集4500点云数据,15分钟精准测量4万平米仓库。实现“数据穿透物理”,从“模糊管理”跃至“数字孪生”,解放人力,重塑思维,为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本质安全跃迁:防爆挂轨巡检系统搭载红外与AI视觉,24小时自动识别皮带跑偏等12类风险。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深度学习,将故障预警(如皮带撕裂)从“小时级”大幅提前至“秒级”,真正实现“主动预防”,关口前移。
行业启示:破局“市场饱和”需思维革命
海康威视2016年登顶全球安防后,未止步于“市场饱和”,而是敏锐捕捉物联网机遇实现二次腾飞(类似阿里拓展云计算)。焦化行业虽传统,面临安全、环保、能效压力,对技术渴求不亚于高科技企业。破局关键在于思维转变:勇于打破固有模式,以“用数据定义生产、用智能重构流程”的思维革命驱动升级。
行动路径:文化基因决定转型成败
海康威视“成就客户、追求卓越”体现为每年10%营收投入研发,聚焦解决客户真问题。阿里“事前沟通,事后执行”理念提升团队协同执行力。这与陕焦在行业下行期提出“用乙方思维做甲方”等经营理念、困境中求变的决心本质相通。创新绝非额外成本,而是企业穿越周期的“生存门票”。
海康威视证明,工业革命本质是用数据重定义生产逻辑。当毫米波穿透煤堆迷雾,AI在皮带廊道值守,科技之光不仅照亮现场,更指引焦化行业向精准、安全、高效突围。我们将化“震撼”为“行动”,以技术为矛,推动陕焦向“智慧焦化”、“绿色焦化”、“安全焦化”跨越,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马海龙)
学员心得体会
“超越人类感知边界,构建数字世界基础”,海康威视以先进科技技术领先行业,“雷达感知技术树、红外感知技术树、X光感知技术树、融合光谱感知技术树、激光感知技术树、声波感知技术树、人工智能技术树”七大科技模块,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海康威视以科技为善,以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引领智能物联新的未来。他们以全面的感知技术,帮助人物更好地链接,构筑智能世界的基础,以丰富的智能商品,构建出一个便携高效、安全的智能世界,助力人类生活。
海康威视“成就客户、价值为本,诚信务实,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充分说明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牢牢抓住,重视研发创新投入,增加高科技人才,让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提升复杂数据和数智化知识的理解处理能力,促进提高企业预测与决策性能的工作水平。重视每年的人才盘点和梯队建设,组织柔性生产,拉近管理距离,在提质、降本、增效、安全方面,共享能力、共享数据、共享应用,员工不在现场,如临现场,实现可视、可知、可追溯的目的。让我们主动变革,推动企业自身产业数智化转型,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落地。
“感知万物、认知世界;见远、行更远”。回到自己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时刻强调员工的敬业度和奉献度,推进合作素质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内训公平课等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凝聚力。时刻追求“高效能、低成本”的目标,争取把握外在机遇,注重培养发挥内在驱动能力、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优质员工关怀,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推进企业大连锁数据系统建设,统一建库、统一审核、统一检索,统一调用、统一权限、统一车辆,提升成效,赋能运行,融合双赢,共创价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杜耀平)
此次杭州研学之旅,深入海康威视、中控技术等标杆企业,我深刻体悟到技术驱动与生态协同的双重变革力量。
核心启示
技术驱动效能,工业自动化(中控技术)通过自动化控制实现物料精准调配、生产参数优化,减少人工失误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智能装备(云深处)以巡检机器人、智能叉车替代高危人工操作(如危险区域巡检、物料搬运),降本增效并保障本质安全。
生态与战略视野
融入数字生态:借助AI分析市场趋势优化生产排产,通过数据共享与上下游协同降本(如焦炭供需精准匹配)。打破内部壁垒:构建生产-管理-销售一体化数字场景,实现全流程高效联动(参考文三街区融合模式)。
思想升级方向
拥抱技术变革:破除“经验依赖”思维,确立“技术+创新”驱动观,主动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构建生态视角:跳出单一装置局限,对接企业整体数字化战略,借力区域/行业生态资源补强短板。
实施路径规划
双轨推进技术落地:自动化改造试点,选取煤气净化等人工干预多、能耗高的环节,引入中控式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对比改造前后能耗与合格率验证成效,逐步推广;智能装备应用,装置巡检、物料装卸场景部署智能装备(如防爆巡检机器人、无人叉车),优先覆盖高危、高频作业区,降低安全风险与人工成本。
数字生态协同攻坚:内部数据贯通,联合信息部门搭建数据中台,整合生产数据(产量、质量、能耗)与管理数据(库存、成本),实现订单驱动的动态排产与库存优化。外部生态对接,接入阿里市场分析AI工具指导生产排产;引入海康威视“安防+生产监控”方案,完善安全管理与能效优化。
管理机制适配转型:人才能力重塑:组织自动化/AI基础培训,邀请中控、云深处专家授课;设立“数字化创新小组”,挖掘技术应用新场景。
考核激励创新:将技术应用效果纳入绩效考核,设立“数字化转型奖”,奖励推动落地的团队与个人。
工作方式革新
数据驱动决策:实时采集分析温度、压力、能耗等关键数据,精准定位高耗能环节制定优化方案。开放协同作战:跨部门组建技改项目组;主动对接上下游与服务商,借外力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市场低迷期恰是转型突围契机。我们要以自动化与AI为引擎,推动化产装置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穿越寒冬的核心支柱,实现“智慧化、绿色化、安全化”跨越。(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