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线
您现在所在位置:专题报道 > 聚焦一线
黄陵煤化工:推焦杆“变身记”里的黄陵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02    作者:   点击量:53   分享到:


夏日的黄陵煤化工厂区,蝉鸣与机器轰鸣交织,在炼焦车间,一场看似平常的“扒焦战”正在上演,面对93炉焦炭清理的艰巨任务,该公司干部职工凭借两次“小改造”,不仅破解了人工扒焦的困局,更在实践中书写了“以智赋能、以巧破难”的生动注脚。

急难当前:93炉焦炭的“硬骨头”

员工需手持工具钻入狭窄空间,一铲一锹清运焦炭。“一炉焦炭足有20多吨,纯人工扒焦三天最多清1炉,进度慢、风险高,大家干得汗流浃背。”炼焦车间负责人回忆起试推焦时的情况。高强度作业下,员工体力消耗极大,如何提速增效成了摆在眼前的“急考题”。

第一次变身:从“辅助者”到“主力军”

面对这一挑战,车间管理人员与公司技术骨干没有选择蛮干,而是第一时间“扎”进现场,蹲守焦炉旁,紧盯推焦车来回作业的轨迹反复琢磨:“推焦杆本身就是用于出焦的机械,能不能让它从‘辅助者’变‘主力军’?”思路一经提出,改造随即启动。第一次改造中,团队在推焦杆前端焊接了一个特制扒焦斗。当推焦杆探入炭化室,扒焦斗顺势铲装焦炭;退回炉门平台后,人工辅助清空斗内焦炭。这一改动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员工彻底告别了“钻炉清焦”的恶劣环境,安全风险显著降低,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以前要猫着腰在炉子里作业两小时,现在机械进去兜一圈,我们只需在外辅助,轻松多了!”一名扒焦职工高兴地说道。

1754447358449678.png

第二次升级:让扒焦斗自己“倒料”

车间并未就此满足。他们发现,虽然第一次改造已取得成效,但人工清空扒焦斗仍需10分钟,效率提升仍有空间。“能不能让扒焦斗自己‘倒料’?”带着这个问题,技术骨干们又开始了第二次创新。他们在扒焦斗内加装了一块可活动的L型钢板,并在斗底前端焊接钢丝绳挂钩。当推焦杆收回时,固定好的钢丝绳产生拉力,带动L型钢板瞬间翻转,满斗焦炭“唰”地倾泻而出,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现在推焦杆退回来,焦就自己倒干净了,清斗环节直接取消!”现场负责人在演示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1754447400297056.png

两次“小改造”,换来大突破。扒焦效率较纯人工提升5倍以上,员工劳动强度降低70%,这场始于“急难”、成于“巧思”的技术攻坚,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展现了黄陵煤化工团队“以智赋能,以巧破难”的创新精神。(黄陵煤化工:吴夏飞 雒志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