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回响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站在黄陵煤化工公司的办公楼前,远眺冷却塔上“陕焦化工”四个大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风里飘来熟悉的工业气息,恍惚间便被拉回 2017年的秋日——那时我背着相机,与同龄的陕焦小张科长一同走进会场。她曾对我说:“1+1>2,咱们的故事,得用热乎的心去记录。”
厂子里的 “传家宝”
2017年公司股权划转时,我刚加入党群工作部。记得首次随师傅下煤场,他便教导我:“脚下沾泥土,下笔才有神。”不远处,老张蹲在如小山般的精煤堆前,戴着手套的手捧起一把煤粒,看它们在指缝间簌簌滑落:“小伙子,这煤看着黑不溜秋,可进了焦炉就能烧出红彤彤的希望。”作为老职工,老张胸前的党徽已磨得发亮,总爱与职工们聊起当年烘炉、测温度、调烟道吸力、首次装煤的往事,眼里满是光芒。
2018 年环保整改攻坚期,老张牵头负责脱硫脱硝装置调试。那半年里,他吃住都在公司,工服洗得发白,口袋里却总揣着一枚刻有 “精业守责” 的菩提——后来我才知晓,那是他师傅离职时赠予的信物。一日深夜暴雨突降,他带领班组蹚着齐踝深的积水检查管道,裤腿沾满泥浆,却笑着说:“我师傅当年修焦炉,大雪天在炉顶焊管道,脸冻得发紫都没喊过苦。咱们这代人正该传承这股劲”。
那年冬天,环保与安全改造完工后,老张蹲在装置旁轻抚发烫的管道,突然掏出手机给延安的妻子发视频:“你看,厂子的天更蓝了!” 屏幕那头传来回应:“你们这儿像造云基地呢!”我望着老张眼角笑出的皱纹,仿佛看见岁月的沉淀。
炉火里的暖
2021年黄陵煤化工创历史盈利,食堂师傅特意包了羊肉胡萝卜馅饺子。我端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见年轻技术员小李举着饺子与退休返聘的孙工碰杯:“孙叔,当年您教我调配煤比,说‘要像熬中药般讲究火候’,如今这成绩,全靠您那本写满批注的笔记本!”孙工笑得眼睛眯成缝:“我那本子算什么?当年老领导带我们在菏泽的采空区建焦化厂,本子上全是冻出的冰渣子。”
最令我难忘的是陈哥。2020年10月,他妻子生二胎,恰逢公司 “最美员工”要赴陕煤集团参演。他将3岁半的女儿托付给亲戚,线上联系西安的月嫂,自己则随队前往榆林。后来我去医院探望嫂子,见陈哥正在削苹果,病床上的嫂子却先开了口:“别写他辛苦,他总说‘人就得像焦炭,越压越实,越烧越亮’。我当年在医院,懂他这份情结。”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陈哥的工牌上“共产党员”的胸章闪着微光——要知道当时月嫂月薪12000元,而陈哥的工资仅有5000元。
2019至2021年的冬天格外温暖。车间炉火映得人脸发烫,厂区食堂的免费汤壶始终热气腾腾,连超市收养的流浪猫都胖成了毛球。一次加班至深夜,我抱着笔记本走向办公室,路过值班室时听见哼歌声——几位年轻职工正在加班,唱的竟是《咱们工人有力量》,虽调子跑了调,却格外动听。
血脉里的光
前些日子整理老照片,每一帧都如时光的琥珀,封存着焦化厂激情燃烧的岁月:老领导们立于话筒前,身姿挺拔,目光如炬,脸上是运筹帷幄的坚定;职工们弓着腰紧握扳手,对付焦炉门框的积垢,前胸后背被汗水浸透,凝结出地图般的白色盐迹;东主干道上,职工集体越野赛的呐喊、喘息与鼓励,似仍在耳畔回响……这些泛黄的影像不仅是定格的瞬间,更在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源于奋斗的荣光与力量,永远是我们前行的根基与灯塔。
如今厂前区的爬墙蔷薇已然绽放,粉白的花瓣落在老张的手电筒上,落在小李传回的焦炉照片上,落在留守职工为焦炉覆盖的保温篷布上……这便是陕焦与黄陵煤化的故事——它不在报表的数字里,不在墙上的奖状中,而是老张口袋里磨亮的菩提,是陈哥工牌上锃亮的党徽,是小李钥匙链上的传承,是每个人血脉里永燃的火焰。
晨雾散尽,“陕焦化工” 四个字在阳光下清晰如暖色调的油画。风里再次飘来熟悉的气息,我忽然懂得:所谓红色血脉,从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有人在寒夜守护炉火,有人在远方传递火种,有人将“敬事立业” 刻入骨血,有人把“追求卓越”写成日常。(黄陵煤化工:邱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