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去了两趟延安,每次出发前我都计划一定要去延安大学文汇山看一看路遥,其中有一次出发前我还特意还买了一盒“芙蓉王”香烟准备祭奠路遥先生。但终究还是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去成,实属遗憾。1992年11月17日,是路遥去世的日子,是一个令世人永远缅怀的日子。每年此时我都会为路遥写点东西,以表达对他的怀念,虽然我写不出什么厚重的篇章,但我想只要自己尽力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心里就是踏实的。
从年龄上来说,我和路遥是两代人,从地域上来说,我两是老乡,都是陕北人,并且都非常热爱陕北这片黄土地。我之所以崇拜路遥,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我们是陕北老乡,我为我的故乡陕北黄土高原走出这样伟大的作家感到自豪、骄傲。另一方面原因就是来自他不朽的文学作品,他的许多作品,诸如短篇小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等作品,我不止一次读过,有的甚至读过好几遍。
路遥单从创作的数量来说,不算是一位高产作家,但他的每部作品都是沉甸甸的,有一定份量的,都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可以时刻给人以启迪。他不热衷写也最为厌恶那些不痛不痒,靠一时哗众取宠,来换取金钱的平庸之作。他一直追求的是高质量,而不是徒劳无益的数量。我想如果他像其他某些作家带着功利去创作的话,他也许就不会创作出他的《人生》,更不会耗时六年,透支完自己的身体创作出《平凡的世界》那样厚实的巨著。他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去北京参加表彰大会时,连路费盘缠一时都凑不够,同样在他病重期间由陈泽顺主编的五卷本《路遥文集》,欠缺的五万元印刷费也是时任延安大学校长申沛昌千方百计予以解决的,但这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他说“我在稿纸上的劳动与父亲在土地上劳动是一样的,我们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能创作出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路遥实现了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忠实诺言。
由西安话剧院拍创的话剧《路遥》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节目,是陕西省唯一一部晋京演出的舞台艺术作品。《平凡的世界》是近30年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多年来一直高踞各大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榜单前列,也是各书店稳居前列的畅销书。据有关资料统计,近10年来《平凡的世界》总销量已突破1800万册,并已每年300万册的销量递增。路遥的作品之所以这么深受读者喜爱,而且多为底层喜爱,我想就是因为他的作品足够真实,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每一位劳动者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底层人物也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情节无不触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甚至有人说,只有读完《平凡的世界》,才明白了为什么要读书?因为只有吃得了读书的苦,才能铺平现实的路。
路遥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3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12月18日,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路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路遥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2018年6月13日,铜川市建市60周年,路遥被评为“铜川市6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路遥的作品能够使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更是路遥本人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的奉献。1992年11月17日当路遥正准备向文学更高的山巅登攀时,因长期超负荷的创作,使他的体力严重透支,免疫力不断下降,凶残的病便乘虚而入,无情地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年仅42岁的他走在了不该走的年龄。给人们,给社会,留下了无限遗憾。他的猝然离去,使女儿失去了一位好爸爸,使文学青年失去一位好老师,使父母乃至整个陕北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儿子,使中国文学界失去一位文学大师。在路遥先生去世29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路遥先生深深的敬意和怀念。(黄陵煤化工公司纪检监察室: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