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您现在所在位置:新闻动态 > 集团新闻
【《梁家河》读后感】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发布时间:2018-08-01    作者:   点击量:1956   分享到: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正式在我省出版发行,这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大喜事。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起点。全书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阅读学习《梁家河》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习总书记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深深吸引着我,是我们基层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一句话。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梁家河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书中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书中的语句:“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一步一个脚印,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就是因为心中始终装的百姓,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懂得百姓的苦、知道百姓对过好日子的期盼,其中,习总书记还身体力行,抢着干,村民回忆说,在挖甜水井的时候,“井挖到一米深的时候,需要人下去,习近平每次都抢着干,井挖好之前他就没穿过干净衣服”,像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老百姓评论他“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他克服各种困难,直面问题和矛盾,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的坚定自信,每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历史印记。

读完《梁家河》,一个问题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中,那就是我们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能时时感受到,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应该把这种精神融进个人的成长中,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才干。(通讯员:运输处  樊 凯  责编:张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