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现在的老西安,是喜欢湘子门的落日,西羊市的喧嚣,端履门的繁华,五路口的拥挤,还是喜欢勿幕门的寂落,城墙根的绿茵,后宰门的书香?很久之前听人说,融入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你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那么,属于你的这个城市的归属地,又在哪里呢?
我喜欢大清早的坐在钟鼓楼广场,伴着太阳的光辉,看着来来往往锻炼的老西安人,这才是这个城市最初的记忆。
那天很早的时候,鞋子的原因不得不逗留在钟鼓楼广场,旁边好心的奶奶跟我说,用白酒蘸着棉布擦鞋帮,或许就不会那么磨脚了。我索性坐下来边休息边跟她聊天。她说她是四十年代从山西来到的西安,日寇侵华的时候不得已背井离乡,一待就是一个花甲,早已觉得西安就是她的家。最早来的时候,这地方还是土路,城墙也远没有现在修的那么好,城里的街道还是窄的那种,西门外的环城公园当初还是土地狼藉,她说自己是看着西安一步步变成现在豪华的都市,老人家也万分欣喜的看着西安一步步的变迁,或许是人老的缘故,却对这个城市有了越来越陌生的感觉,新城广场走到钟楼都会有找不到家迷路。末了,老人只能对着我叹气,这个地方,越来越不像我认识的西安了。
我别了老人家,从鼓楼后面走进北院门,回民街。这里打造的是最原始的青石板和阁楼,卖的是刺绣和旗袍,吃的是老陕西的水盆和豌豆糕,喝的是酸梅汤和大叶茶,听的是秦腔和回民帮粗糙的陕西话。一切似乎真的要带你回到那个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西安。顺着城墙根,不用走的太远,北门里,顺城北路,北新街,后宰门,北大街,一个长方形。这才是我对这个城市,最初的记忆,最深的归属感。
窗明几净的便利店,随手捧着关东煮,出了门便是医院,会有即将做妈妈的人看着你狼吞虎咽的表情给你微笑,成片的梧桐树下,那些放学的十三四岁吵吵嚷嚷的声音是你曾经挥霍掉的,阳光顺着城墙一路倾泻而下,坐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妇女,永远是你对平淡朴实最好的理解。沿着城墙而建的住宅区,门口从来都是寂静无声的,偶尔路过的汽车的轰鸣声,也丝毫不打扰这份宁静。“闹中取静”,我想,应该就是这么个含义吧。
一个地方待的久了,就会想到要逃离,然而在逃离之前,却总是会想要留下这座城市最好的印象。
我会想要一个人背着书包,不要耳机,不要陪伴,顺着阳光的方向,慢慢的走走这种风景,没有相机,不要单反,也会懊悔错过那些让我不经意微笑、感动到流泪的画面,在心里默默的想着要化成怎样的文字,怎样的表达,来记住这一刻。
阳光在西安铺散开来,所有的阴霾一扫而光,再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要走了,要留下,这份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下一次,或许还会一个人,城墙、道北、五路口、回民巷、湘子门,远离热闹,看着最平常西安人家的日子,平淡无奇,意味无尽,就够了。不去打扰,静静的看着,就够了。 (水汽车间 高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