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走出浪浪山,可总有人在山脚下,把分内的事做透了。”最近火出圈的《浪浪山启示录》里,这句台词戳中了许多人。在生产运营部质检模块,就有这样一群“守山人”——他们每天与煤气、化产醇氨、原料煤、焦炭等产品打交道,在方寸操作台间重复取样、滴定、记录的流程,用日复一日的精准丈量,为生产安全筑牢防线,也在平凡岗位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
在“重复的浪浪山”里,守住毫厘底线。质检工作,像极了浪浪山里循环往复的修行。每天八小时,他们穿梭于高温煤气管道旁,对煤气、粗苯、焦油、洗油等十余种物料,特别是化产醇氨相关产品,进行取样化验。盛夏午后,高温常常让人汗流浃背,负责生化水、好氧池、缺氧池水样检测的化验员,佩戴严密的防护装备,手持取样瓶,在潮湿闷热的池边俯身操作,即便水汽裹挟着特殊气味扑面而来,他们依然保持着严谨的操作姿态,确保每一份水样采集都符合规范。
这份工作的核心,藏在对“毫厘”的极致较真里。以化产醇氨纯度检测为例,滴定管内试剂若多滴0.1毫升,结果就可能偏离标准阈值,直接影响后续生产工艺调整与安全管控;粗苯化验时,样品温度的微小偏差也可能导致数据失真。他们对数据“死磕”的态度,早已成为常态。他们深知,手里的每一张化验单,都是车间生产的“晴雨表”,更是全厂安全红线的“守护者”。
在“突围的窄路上”,以修旧利废开出新路径。谁说浪浪山里只能“埋头拉车”?这群化验员偏要在重复中挖潜力,类似的修旧利废案例有不少:老化的仪器电源线,更换安全插头后重新启用;废弃的试剂包装盒,也被改造成分类收纳盒,用于存放取样工具。不仅如此,团队更是在实践中优化流程,梳理出“旧设备检修-功能改造-适配测试”的标准化步骤,既降低了耗材成本,又确保了每一件“翻新”工具的安全可靠。他们说:“以前觉得‘走出浪浪山’是去远方找新机会,现在发现,把身边的旧设备用活、把成本省下,同样是工作的新路径”。
山高路远,“微光”自有千钧力。有人问他们:“每天和有毒有害的样品打交道,不觉得是在‘翻山’吗?”化验员们却有自己的答案:“浪浪山再高,只要每一步都踩实了,就不怕摔。”就像《浪浪山启示录》里说的,“不是所有突围都要去远方,把当下的山守住了,就是最好的风景。”
这群与数据为伴、与试剂为伍的质检人,用日复一日的精准与创新证明:真正的“走出浪浪山”,从来不是逃离,而是在平凡中把事做透,在坚守中找到价值——这,就是属于他们的“启示录”,是方寸化验室中不灭的“微光”。(富平分公司:梁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