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重要通知,明确点名禁止公职人员从事五类副业,并强调一旦触碰将严肃追责。这一规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其直接关系到近3200万公职人员的职业行为规范。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违规从事营利活动的现象,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纪委此次 再次发话 ,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鲜明信号。
2025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公职人员从业行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中纪委明确划定了公职人员不得从事的副业红线。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活动案件8700余起,处分9200余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8人,县处级干部586人。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当前公职人员违规从事副业问题的严峻性。
《意见》重点指出,公职人员不得从事的五类副业具体包括:一是不得违规投资入股经营性实体,特别是对本职工作管辖的对象或与本职工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企业进行投资。相关数据表明,2024年因违规投资入股被处分的公职人员达3200余人,占违规从事营利活动总处分人数的34.8%。
二是不得违规兼职取酬,尤其是在企业或中介机构兼职并领取薪酬。据中纪委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某省厅级干部在任职期间,先后在5家企业担任顾问,累计收受 顾问费 485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三是不得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包括开办企业、从事个体经营等。监察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因此类问题被查处的公职人员中,有62%通过亲友名义注册公司规避监管,实际控制经营并获取利益。
四是不得违规参与社会中介活动,如担任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评审专家、顾问等。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267名公职人员因此类行为被立案调查,涉及金额高达1.38亿元。
五是不得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配偶、子女及特定关系人从事经营活动提供便利。调查显示,此类 隐性腐败 案件呈上升趋势,2024年较2023年增长21.6%,成为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点监督领域。
北京某政法大学反腐败研究中心主任李教授分析认为: 公职人员从事副业的问题本质上是公私不分、以权谋私的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对公职人员的约束必须更加严格、更加明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教授则指出: 中纪委此次再次发话,传递出治理'灰色地带'的决心,也表明监督执纪越来越精准化、常态化。
在执行层面,《意见》提出建立健全 三项机制 :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定期对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活动情况进行排查;完善举报核查机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强化追责问责机制,对违规行为 零容忍 。2025年,中纪委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活动专项整治行动 ,计划用两年时间集中治理此类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同时明确了公职人员可以从事的活动范围,如在不影响本职工作、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从事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非营利性活动。这表明规范公职人员从业行为,不是简单的 一禁了之 ,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从国际视角看,对公职人员副业的管理是全球性议题。美国实行 阳光法案 ,要求公职人员申报所有收入来源;新加坡则采取高薪养廉政策,公务员薪酬与市场看齐,但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我国的做法既借鉴国际经验,又立足国情,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职人员行为规范体系。
实际执行中,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举措。浙江省推出 廉政码 ,将公职人员投资、兼职等信息纳入系统监管;山东省建立 三重一大 事项全程记录制度,从源头防范利益输送;广东省试行公职人员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报备制度,实现了对8.2万名领导干部家属经商行为的全覆盖监督。
公职人员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其行为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和执政基础。中纪委此次明确划定五类副业红线,既是对公职人员的要求,也是对权力的约束。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到有关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活动的举报32.6万件,同比下降15.3%,表明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专家认为,从严治理公职人员违规从事副业问题,有利于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央党校教授王教授表示: 禁止公职人员从事这五类副业,实质上是对公权力的一种制约,是对权力规范运行的一种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研究所所长赵教授则指出: 防止公职人员以权谋私,核心是要健全制度、扎紧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公职人员应当强化自律意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各级党委政府也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问题。只有筑牢制度防线,才能确保公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中纪委再次发话,直接点名禁止公职人员从事五类副业,这不仅是对公职人员的警示,更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再次深化。未来,随着监督体系不断完善,违规从事副业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公职人员必将更加规范、阳光、透明地履行职责。
你认为中纪委划定的这五条红线合理吗?公职人员应该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职业操守?